|
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新旧体制的撞击,经济形势多元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的推进,聘任制的实行,公医、住房等福利的取消,使教师的心理受到冲击,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的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这种心理矛盾的作用下,有的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做出一些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应为的事来,有的甚至在讲台上发表消极言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使其增强信心,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导师和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其天职是用自己的思想观点、道德风貌、精神境界、劳动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影响启迪受教育者,师德言行礼当成为学生的表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等良好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随时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处理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各类复杂矛盾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具有甘愿奉献,把自己的利益主动和国家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努力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在生活中不管遭遇何种挫折,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心理承受能力,绝不把情绪带入课堂,影响学生;在“僧多粥少”的评优晋职的竞争中,更要有正确荣誉观,还能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淡泊名利,要树立理想勤奋斗,莫把荣誉当归宿。
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性格,才能平和处事,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善待他人,以其良好的风范、高大的形象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学生中建立起强有力的威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更要紧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所以,教师心理品质得到增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三)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发展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极为迅猛激烈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自我觉醒期......,尽管名目不一,但都尖锐地指出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集社会性、闭锁性、动荡性、过渡性于一身。在这一期间,学生的心理矛盾急剧增加,同一性与角色混同的冲突常常困扰他们,想当“大人”而实际还是一个“孩子”,有取得独立的要求却缺乏独立能力。如果他们在学校中再受到不公正待遇,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就可能迫使他们畸形发展,产生心理障碍。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纷繁复杂,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主观和客观的,涉及遗传基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等因素。所以,实施心理健康也是极为复杂的。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完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将心理保健列为德育的基本途径,开展丰富的心理教育活动。二是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对心理素质教育意义的认识,共同配合,搞好这一工作;第三是学习心理咨询的科学知识,形成心理咨询的空气,教给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知识等。同时,在学校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以良发好的心理暗示和精神熏陶感染,真正落实“减负”措施,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自由地健康成长,以期达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这一最终目的。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育者加强心理修养,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辛勤耕耘,勤奋工作,努力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民族的希望,时代的重托!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赖文龙 《心理素质教育》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刘维良 齐建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年
4 沃建中 《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5 张履祥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 肖汉仕 《学校心理教育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王以仁 陈芳玲 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 |
上一篇: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