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学术经纬  
在“猜想与反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2006年第3期
在“猜想与反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ng Ability on “Suspect and Refute”
刘 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北京  100088 )
 
[摘要] 创新是民族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他们进行科学“再发现”的过程。本文尝试性地将波普尔“猜想----反驳”这种科学发现方法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阐述了其理论对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创新;猜想与反驳;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motive force and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 and society. Innovators are greatly needed in the future. It is important to educate and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students' study course is actually the one they carry on the course of "re-finding" scientifically. The article tries to apply Popper’s scientific discovery methodology “suspect and refute” to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explaining that his theory has special meanings in 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 ]  innovation ; suspect and refute; classroom-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的希望,是人类社会、科学、历史发展的源泉。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正是在我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严峻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理解的关键是对“创新”内涵的理解。创新,《现代汉语辞典》里解释一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指创造性,新意。“新”者,不曾有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活动百变万种,创新的形式与途径也无穷无尽。 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更是一种精神。“创新教育”不仅是教学生如何创新,更是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智力。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这一科学发现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由此产生的“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为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卡尔·波普尔是二十世纪中期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猜想与反驳”是波普尔从唯理主义出发,建立的关于科学发现的方法论,由此也把逻辑实证主义开创的科学方法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波普尔所提出的正是反归纳主义----证伪主义,其结论是:知识是假说。他认为科学陈述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经验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识含量越多。他从这种证伪主义出发对科学做出分析。它突破把知识看作静态的积累而加以逻辑分析的框框,把科学看作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把这过程通过“理性重建”而复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从猜想开始,经过历代数学家不断的反驳和证明,才向最终的结果一步步靠近。
     猜想,在《现代汉语辞典》里的意义就是猜测,推测,凭想象估计;反驳,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则解释为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这是理解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基础。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两大环节,是科学发现的方法论。科学家根据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证伪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说,这样的假说具有较多的真性内容。这里无需经验参与。常识性的理论及假说提出后,就进入反驳,这是要根据经验,按确定度高的要求进行排除错误,保证所接受的理论假性内容减少或不增加。这样,通过“猜想——反驳”,科学发现便获得逼真性高的理论。而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种方法论对于创新教育的教学具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并因此而产生了“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9 7 3 1 2 3 4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