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课题专栏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教育寓指为提高民族使命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而施以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重点教育内容,创新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的升华与特定历史时期紧密相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呈现了不同的样态,也不断赋予着新的内涵。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灾难,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也生发出了“抗震救灾”的伟大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在中国人民抗击灾难的伟大实践中,在面对诸多国内国际恐怖威胁的压力中,中华民族精神萌生了新的内涵。基于此,本课题把北京奥运会作为了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把国人(包括海外侨胞),作为研究对象,以参与北京奥运过程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提升为研究内容,目的是离析北京奥运精神,梳理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民族精神教育遗产,以充分地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在国内,民族精神教育倍受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做了明确指示,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少年儿童中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教育活动。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做了部署。由于体育社会学和奥林匹克学在我国学科建设较晚,从文化的视角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对奥林匹克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特别是对“人文奥运”理念多维度的挖掘,涉及到了相关内容,参研者也拓展到了多个学科。
     主要成果概括为三大方面:
     第一,北京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的盛会,更是奥林匹克文化和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
     第二,振奋的民族精神是北京申办、举办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培育和提升的契机;
     第三,奥林匹克文化作为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智慧将对这一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给予启迪等。由于时间跨度和诸多原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单一研究较多,系统性、贯通性的研究较少。二是,没有从德育的认知规律来研究民族精神教育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教育者角度研究较多,从受教育者角度研究较少。三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轰轰烈烈一阵之后,后期成果并不多。因此,本课题从选题到立项都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民族精神教育是奥运会主办国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在举办奥运会期间,对本民族文化的宣扬都很重视。譬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Dae-dae文化模式”,是韩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充分体现,并且在这之后,这一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新生。不仅如此,举办国对奥运遗产也很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奥运会留下的遗产,达到民族精神再教育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巴塞罗那和长野。由于本课题的特殊指向,国外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但不少学者在参与北京奥运会课题研究时,涉及到了相关内容,譬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里查德·卡夫曼教授,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迪安娜·邦德教授,荷兰奥委会By Sjef Boon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参考。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