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思想精粹  
育才之法 匪限一途
鉴》、《小学》等外,“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另外 还讲授简明世界历史和格致;省学除经、史、子及国朝掌故诸书外. 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商兵、矿、时事、交涉等;京 师大学“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以上三级学校均课以中西诸 学,并须以实学实用为旨。

    ( )在他的这份计划中,包含了融通同等学力的社会教育思 想:在府、州、县学中,“原地方学校诸生,也可入学学习”;在省学中. “有举人身份者,也可参加肄习”;京师大学,“京官也可参加听课”。

    ( )由于省学、京师大学课程较多,学生难及专门,李端棻设 想,“仿宋朝胡安定设科分斋讲习 (即类似今天大学的分系科专 ),以专其成”。

    ( )学成诸生赐给相应“出身”以获社会尊重。

李端菜深知:兴办如此之多的学校,“所费必多”,“所立学堂既 众,所需教习亦众”;而国家“正值患贫”,如何解决办学经费紧张、 师资短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李端菜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1)“令每省每县各设其一院,增广课程,变通 章程以为学堂”,书院旧有公款不足部分再由国家援补。这样就可 以“因旧增广,则事顺而易行,就近分筹,则需少易集”。这样的办学 思想,对我们今天不少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搞好基础教育、多渠道办学仍有启发意义。但是,李端棻也指出:“惟京师学堂为首善之区,不宜因陋就简”,因此,国家可动用库存,办好这座示范性大 学。 (2) 对于如何解决教师匮乏、加强师资建设问题,李端禁也根据 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对教者不可要求精深 ( 在当时的环境下 ),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举才,“或就地延聘, 或考试选补”。他坚信,偌太一个中国,“必有可以充其任者。”

除了学校课堂教育外,在培养人才的途径上,李端棻也提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他在《请推广学校折》中指出:“育才之法,匪限于 一途。”他认为培养人才町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于是提出了一 套“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的办法: (1)设藏书楼,即今之图书馆. “自京师及十八行省省会,成设大书楼”,把各种版本、各类书籍,特 别是“同文馆制造局所译西书,按部分送省以实之”,“许人人楼观 书”,如此,“向之无书可读者,皆得以自勉于学,无为弃才矣”。此举 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增广教育作用之照法。 (2)创仪器院,即今之仪 器实验中心。李端棻曾奏请“所屯诸学堂,咸别设一院,购藏仪器,令诸学徒皆就试习”。经费由“每省拨万金以上已可粗备”。以后还可“陆续添置,渐成大观”。这种在一个地区集中力量建设仪器实验 中心的做法,对今天来说,特别是对经费困难、实验设备较差的地 方,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提倡推广。 (3)开译书局。李端棻以为必 须多译有关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西方 新技术,更要尽快译书,“随时布刻,廉值出售”。这样可增益见闻,开 阔眼界,解放思想,建树新人才。 (4)广立报馆。李端棻认为“知古而 不知今”是为“腐儒”,而“欲通今者奠若阅报”,并请于京师及各省 舍、并通商 n岸、繁盛镇埠、成立大报馆”,“广印廉售,布之海内”。 李端菜深刻地认识到新闻报纸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开发人才、改革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具有远见卓识。 (5)选派游历。李端蕖指出,学生受学数年,考试合格后,“当选高才以充游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