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思想精粹  
育才之法 匪限一途

育才之法     匪限一途

                                     ——谈李端棻的革新教育思想

李端棻 (1833年一 1907),字芯 园,号信臣,贵州省贵阳人,清代政治活动家。 1863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 编修职,以后历任云南学政和刑部侍 郎等职。前后四任乡试考官,一任会试副总裁。甲午战争后,李端棻赞同康有为等人的变法主张,倡办新学,于 1896 6月,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凡各 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分部学习”,并 提出“建藏书楼,创仪器院,开译书局, 广立报馆,选派游历等多种育才之 法”。同年 821日,他的《议复开办 京师大学折》出台,第一次将筹办京师 大学堂提到议事日程。 1898年他密荐 康有为、谭嗣同干光绪帝。同年,就在 -自己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京师大学堂创设同时,李端棻又上疏请著各省督抚,选各省在籍绅 士督办中小学堂,并得旨准允。不久,被擢升为礼部尚书。戊戌政变 发生后,李端菜自疏检举,诏革职充军新疆,中途因病留居甘肃, 1901年救归原籍。在贵州,他曾主讲经世学堂,后又创办公立师范 学堂、贵阳中学堂。 1907年病逝。

李端棻生括在国家衰落、列强瓜分的危机时代,他和当时很多 有识之士一样,顺应时代潮流,为救亡图存积极参与变法,成为当 时维新派官僚之中坚。梁启超曾评述过:“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 一人而已。”

  李端棻深知,变法之要在于人才,而人才之兴又在于推广新教 育。因此,他大声疾呼,必须改革旧的学校教育制度,要建设培养新 人才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他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了一整 套改革旧教育、建设新学校的方案。

    事实上,早在变法之前,李端棻就向光绪帝力陈发展新教育的重要性,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以之为地方学校之首倡和典范,广 立各省府州县之学”,作为培养新人才的基地,并指出:“为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海。”他还对京师同文 馆创办以来的“教之道未尽”之事予以深刻的检讨,认为其积弊有 五: (1)当时虽然已设西文学馆,但“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 书.多未肄及”,不足以救国; (2)对格致、制造之学 (数理化诸学 ) 未重专门深造,不能致精,表现为“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 (3) 所学诸学不重试验、察勘,终成空谈,不能致用; (4)学者仍追逐功名利禄.“俊慧子弟,率从事帖括以取富贵,及既得科第,遂与学 绝,终为弃材”; (5)学校太少,“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只有 数十……养成之才万不足一”,不济时需。有鉴于此,李端棻提出了 一套比较完备的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和具体的课程计划,初步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

( )他把学校分成三个级别类型,并规定了入学及修学年 限。“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府、州、县学,选民间 俊秀子弟 1220者入学”;“省学选诸生年 25以下”;“京师大学,选 举贡监年 30以下入学”。规定以上三学,修业年限均三年。

    ( )三级学校课程各有区别:府、州、县学除讲《四书》、《通

9 7 3 1 2 3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