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浅析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 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刘 敏)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前瞻性对策,也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对实施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高职实施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相应研究领域有所借鉴。
关 键词: 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在1989年11月底12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受教育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进行从事、创办企业或事业的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精神是人人具有的个性特征,教育的作用正是在挖掘和强化这种潜力与品质。①其发展不仅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贯穿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体现出相应的特色和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高职院校,理应对“创业革命”做出积极的、快速的回应,创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催生敢于和善于把握时机自主创业人才的一种素质教育,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在探索中进行,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必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
1、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
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大会主要工作文件指出“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中的需求,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必须包括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必须通过普遍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来培养。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②这一段论述表明,实施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指导已被国际职教界所重视,我们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国际创业教育的潮流。
2、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国际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从国际竞争方面来看,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提高民族素质。特别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体和群体,从而构建整个民族的开创型性格。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差。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直接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劳动者,职校的毕业生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素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经济是紧密相联的。
3、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适应现代新职业的特点,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传统职业已逐渐转化为现代职业,现代职业的新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多种复合能力。此外,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企业转轨改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造成的隐性失业问题等等,使就业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职校实施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一技之长,去自主创业,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缓解就业压力。今后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职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或工作2—3年后创办了小企业,不但空出了社会提供的就业位置,而且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4、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教育自身问题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曾一度滑坡,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极大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从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看,教给学生创业的本领,给他一个点金之指,摆脱就业分配的依赖比什么都重要。另外,在教育目标上,我们一直十分重视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伦理道德素质,轻视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使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缺少自我谋职的心理准备和独自谋生的本领,而且也使获得了稳定职业岗位的青少年显得墨守成规,很难表现出事业上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5、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演变。一个职业生涯的成功者,必定是一位终身追求知识的自觉者。“终身学习是一条有许多支径的旅程,技术和职业教育是这条旅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③高职院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高职院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创业教育,正是“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④让毕业生登上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成为职业生涯的成功者。
二、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培养目标上看。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是从对个体和社会的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实现教育目的,即都具有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个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高职教育和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
从创业教育运行载体上看。创业教育在目前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校制度和体系,职业教育恰好为创业教育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无论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等力面,还是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力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相通之处。此外,高职院校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有较好的实习、实验条件,具有广泛而稳定的社会实践、实训基地,从而可以保证实施创业教育必需的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从创业楷模的树立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实战的企业家们零距离接触,成功企业家的精神、经历、和风采无时不刻不在感染着他们,激励着他们,让他们有了鲜活的立体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看。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较少,大多直接走向社会,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还得不到社会普遍的认可,社会地位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因此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危机感尤其强烈,有着良好的归零心态,具有潜在的创业意向,这就成为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即要求创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育中将学生禁锢于校园、禁锢于课堂、禁锢于书本、禁锢于成规和权威的倾向,追求学生视野的开阔、活动范围的扩大。贯彻这一原则,实施创业教育应该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更多地学习社会性知识,鼓励学生对传统进行扬弃,对权威进行质疑。同时也要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创业教育。
2、实践性原则。即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创业实践和实践性的创业,把实践作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是实质性的创业活动,实践性的创业是模拟性的、练习性的创业活动。前者难度大、风险大,后者则易于组织开展而不承担太大的风险。青年学生创业素质的各种因素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培养,尤其是创业技能、创业阅历等素养的提高更是绝难脱离实践,一定要经历一个响应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创业者自身的因素决定着这一过程的成败和成效大小。主体性原则要求创业教育必须鼓励并教会学生对自己创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自决、自控,即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而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个性化原则。个性化一是指特定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有个性,二是指学生创业素质的发展要有个性。个性化原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当地的环境优势、就业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学校在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本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愿望,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独特的创业能力,使学生以特长求生存、求发展。
5、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创业教育必须致力于服务学生创业素质的提高,着重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为此,应该以适用创业和创业实用为标准,把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因素纳入创业教育的体系中,避免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一味“求全”、“求深”的片面的理想化倾向。
现代人才全面发展的综合要素应该是:知识+能力+创业意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提出由“学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商”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经济服务。我们今天提倡的创业教育,就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