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践价值
2003年,大学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后的首批学生毕业。毕业生的数量比2002增加近50%,因此就业压力巨大。当年4月上旬,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学联组织“创业者风采,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赴全国各地高校巡回演讲。对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良好的创业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随着每年大批新加入就业市场的毕业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非常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得大学创业教育规范化,并使之成为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之后,教育工作者在对创业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反思时,开始关注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容。这一时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有了具体的理解,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要贯穿于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强调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自己开办企业的能力。今天,随着我们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丰富的精神领域内容。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更是解决毕业生出路问题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只有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学生,学校的办学才能充满活力。在我们大力推行创业教育的同时,创业教育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在探索中进行。因此,我国高校要合理借鉴先进国家的创业教育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正确定位创业教育,切实提高中国创业教育水平,大力加强我们的创业研究,尤其是对中国的本土研究。
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及创业教育成功经验很多,我们需要合理对比、有鉴别地汲取精华,建立在自觉、渐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国外教育体制及有关政策连同其赖以产生和维持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一并加以移植。特别是在社会基本结构、国民文化素质和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借鉴才是学习外国成功经验、促进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在深刻理解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强创业师资培训;构建创业教育机制;倡导高科技创业,创建有本校特色的创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理智、智慧的创业活动真正起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