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的背后,正有一颗火热的慈父之心。”可谓深知华罗庚的良
苦用心。
三、广育英才
在进行科研和教学
T作的同时,华罗庚十分注意发现和培育
人才。正如当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慧眼识英才,把他
从金坛中学调至清华任教一样,华罗庚从陈景润的学术论文中看
到这个年轻人的天赋,硬是将之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后来,陈
景润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半个世纪中,数学界受华罗庚教益
的,早期有他的合作者段学复、徐贤修等人;建国后除陈景润外,还有王元、越民义、万哲元、陈肩锵、龚升、严士健等等一大批卓有建
树的学者。综合起来,华罗庚的教学方法有四大特点:
(
一
)严格的教风。华罗庚认为科研要严,教风也要严。他曾对
壬元说过:“不但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如果你只在这个水平上工作,那永远不会有更好的成绩。”所谓速度,是指能够做出科研成
果来:所谓加速度,则是指研究成果的质量不断提高。他还认为:
“师生之间的严格要求,只会加强团结,即使有一时想不开的地方,在长远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学生是会感到严师的好处的。同时,对
自己的要求也要严格,大庆‘三老一四严’的作风,我们应随时随
地、人前人后地执行。”因此,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也无论是假期
还是节日,华罗庚总去敲研究所宿舍的门,找学生谈数学或布置任务,要求之严格在有人看来已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正足在这样
的严格要求下,他把一批又一批后起之秀送上了攀登数学高峰
之路。
(
二
)带领学生一起攻关。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解
决问题过程中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关键所在,并且能培养学生不
怕失败的品格和坚韧的性格。他常说:“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工作者,
培养青年要像游泳一样,不能光站在岸上,要跳下去一起游。
1963
年他与万哲元合作出版《典型群》一书,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材;
1964年,他与王元发表了用分圆域计算多重积分的方法,并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后来又提出理论上的证明,其成果被称为“华一王
方法”。
(三)“从薄到厚”到“从厚到薄”。他认为前者指了解和巩固书
中的知识,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者指在学习过程中解剖感材
料,加以综合整理,达到实质性的了解,真正抓住学习内容的重点,
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
四
)训练学生有三个步骤:要求学生写一本可以使青年人循
此进行某一分支研究的书;帮助学生在一个主题下,搞些专业资
料,借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主次;帮助学生进一步走上科学研究
的道路。
华罗庚不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十分关注
中学教育。在他的直接组织安排下,我国第一次中学生数学竞赛于
1956
年
5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四地举行,名列前茅者免试送
人各自志愿的大学数学系学习。可惜后来的政治运动把这项有远
见的活动给冲掉了。他还为中学生写了《杨辉三角》、《数学归纳法》
等书以及规劝学生认真学习的《取法务上,仅得乎中》一文
(1952
年
)。通过上述方式,千百万学生受益于华罗庚,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培养自学的学习方珐
华罗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一切成就全凭自学得来,因此他积
极主张治学问要养成自学的习惯。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自学
的习惯,没有自学的习惯,一出校门就完了,将来就会一事无成。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