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强调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加深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把科学教育的理念渗透于书法教学中尤为重要。
中国书法不但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它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的标志。天津大学教授、原国家书协副主席王学仲先生说过:“国富则艺贵,国贫则艺轻。书法代表中国人的民族观、美学观,是时代心灵之体现,是中国艺术之本。我们应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尊、自爱之心,有推广其走向世界的热忱。”看来,书法的发展不仅仅是书法家自己的事,而是国家之责任,民族之重托。老一辈书法家已向我们强烈的呼唤,我们应该挑起这付担子。要研究书法的人文性、社会性。因为书法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整个民族的、整个人类的。我国的书法已经冲出亚洲,走向海外,已成为我国经常性的外交文化,正在以强大的魅力震撼着世界。
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书法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是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助于学生完善情感人格。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流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学生了解了中国恢弘的书法历史,就会对书法这门课程肃然起敬,就会以沉淀下来的稳重的情绪对待书法。
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懂得书法是一门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书法有它自己的艺术规律,又不同于一般的写字。 一般写字只要求正确无误、整洁清楚,在应用上不发生错误就可以了。而书法艺术还要在这实用性之外,更好地运用“法”——书法的艺术规律和表现手段,着眼于形式美的创造,追求内容的典雅,用笔的变化,字形的安排和通篇的布局等等。就是教育中笔法教学代替意境情趣。笔法是书法的基础,也是书法存在的表现形式。提按顿挫、方圆中侧、悬针垂露、连绵飞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对于学生书写的检查督促也多在其中做文章。王僧虔说:“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老师仅要求学生掌握笔法,忽视强调点画线条的感情和意趣,忽视书论的辅佐、美学的渗透,忽视学生字外的功夫、个性修养的培养,充其量只是个“写字匠”。如此培养学生,很难将学生的书写水平提升到艺术的境界。这就更需要我们下功夫去学习、研究了。
书法有其社会性。书法即来源于社会,就应该还原于社会、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社会性的核心是服务,服务就有不同的对象,但书法是高雅艺术、是阳春白雪,不能一味下里巴人,不能“迁就”对象求得发展,这就给了书法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任务:学生对书法的认识与思维要不断的转变、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进取才能跟上社会的洪流、跟上社会的脚步。书法艺术与文艺相通,离开了社会这块肥沃的土壤,书法这朵灿烂的奇葩也就黯淡无光了。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从形式上、构图上、意境上、用墨上、不断的追求新意,追求时代。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气质上、风骨上追求时尚,给人以感染和激发。使观赏者产生共鸣,把人们一下子就能带入全新的境界。
营造书法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研习书法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书法领域的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点。首先,书法教室本着“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生活”为宗旨,积极组织爱好书法艺术的同学开展了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活动,在校园中形成了练习书法的良好的氛围,既促进了素质教育,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定期举办书法培训,请专业老师讲座、指导,书法作品创作,书法评比和交流,书法展览,书法鉴赏, 组织学生从事社会公益活动。
|
上一篇:
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