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
学校现有院系23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等8个门类,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制造、交通、仪器和管理等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北航原有的1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进入全国前5名,2个名列全国第7名。2007年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和增补,有8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位于全国高校第7名,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由11个增加到28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34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51人, 1514人具有高级职称。院士14人,长江学者2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1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47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
建校以来,北航共培养10万余名毕业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2768人,其中本科生12746人,硕士研究生6292人,博士研究生3403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为1:1.3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68人,是国内接收外国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同时,学校还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及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十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2006年又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7项,国防科技一等奖5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007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4项,其中,“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项目获得当年全国唯一的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十五”以来,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0项、参与研究31项,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计划”2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项,国防预研项目448项,其中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
建校以来,先后获得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有11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