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学院
学校创办于 1952 年 3 月,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 1953 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2006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十一五 ” 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8 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 1990 年 11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1 年 3 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阿沛 · 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 · 艾买提、李兆焯、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建校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3 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 “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 ” 称号, 2005 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 “ 全国文明单位 ” 称号。先后 2 次荣获国务院国家民委 “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 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 称号。 1998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003 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 “ 良好 ” 等级。
学校位于广西南宁市风景秀丽的相思湖畔,分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 132.2 万平方米( 1983 亩),其中东校区建筑面积 377153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58.14% ,2006 年 3 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 ,西校区正在动工兴建。 2006 年底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350.31万元,有图书资料 125.45 万册,电子文献资料 120.24万册(篇、件)。 现设有 15 个学院,有 2 个一级学科和 40 个二级学科(含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涵盖的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53 个本科专业; 1 个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5 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3 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 4 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 个自治区高校人才小高地。此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 “ 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 ” 之一, “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 ” 和 “ 汉语水平考试( HSK )高等考点 ” 。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 “ 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 。 1997 年至今,已有来自 42 个国家的 1500 多名考生在我校参加了汉语水平考试;长期承担对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汉语教师的培训任务,为这些国家培训了 100 多名汉语教师。
学校现有研究生 860人,本科生 12565 人,专科生 1772 人,函授生 8898 人,预科生 1098 人,留学生 458 人。在校教职工 1214 人,专任教师 698 人,其中正高 106 人,副高 209 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331 人(其中博士 83 人),有不少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2001 年到 2006 年,学校共投入 2992 万元用于科学研究。高层次课题立项增多,科研成果突出。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 28 项,省部级项目 144 项;出版各类著作 289 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0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论文 117 篇;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 302 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 76 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进入中国百强社科学报, 2003 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4 年 “ 人类学研究 ” 栏目被确定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 名栏建设 ” 第一批入选栏目; 2006 年成为教育部 “ 名刊工程 ” 第二批入选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