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设施先进
学院专业设置贴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设置了市场需求旺盛的复合型新专业。开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主要有学前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英语教育(儿童英语)、应用韩语、应用日语、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生化制药技术、商检技术、文秘(办公自动化方向)、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近30个专业,满足了市场需求。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抓好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建设,积极开展质量品牌创建活动。通过进一步明确重点专业和示范专业的“五看”标准,扬优扶重,带动了全院专业发展的结构优化和实力增强,推出了一批省级、院级精品课程,部分专业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目前拥有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市级重点专业、 5个院级重点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超过了全省“十一五”期间高校省级精品课程的平均数(“十一五”全省100余所高校规划建设省级精品课程500门)。
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50万元,图书53万册,中外文现期期刊1200多种,创办有国家统一刊号的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潍坊教育学院学报》。学院教学设施先进,实验实习设备齐全,建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语言实验室和网络机房等一批现代化教室、56个实验实训室及多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建有千兆校园网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有60多个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学院以硬件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实践空间,充分满足了专业教学和实践的需要,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
为保证师资的高水平,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化、双师化、硕士化为目标,依托建立“三个平台”,构建了“三型”师资队伍,形成了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中年专业骨干、青年教学能手为代表的骨干教师梯队,有机整合了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高水平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术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专业特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学院专任教师中正教授22人,副教授68人,研究生学历教师44人,外教2人,双师型教师达70%。其中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5人获得曾宪梓教师奖。同时,还聘请了知名高校、科研以及企业的100余名知名学者和技术骨干为学院兼职教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过硬
学院注重以改革引领教学,以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教学实际,先后实施了以分层教学、挂牌上课为切入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侧重点的实践教学改革和以分方向培养、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以创建“优质课堂”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实训模式改革、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体系改革,形成了以 “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岗位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推行多证书制,学生毕业时持有毕业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职业资格等级证、驾驶证等证书,充分满足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按照“不仅培养高级打工仔,而且培养老板;不仅培养技术能力,而且培养经营管理能力;不仅重视以教师为主讲授的课程,而且重视以学生为主操作的课程”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校内实践实训的课程资源,创建了新的校内实践实训模式,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学生职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山东省首届计算机技术技能大赛中,取得高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一等奖;2005-2007年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连续获得多项一、二等奖;在2007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山东赛区二等奖;在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山东赛区二等奖两项;山东省大学生第四届实用英语口语大赛三等奖;07年蓝宝石杯潍坊市英语大赛三等奖(我院是全市唯一获奖的专科院校,获奖10名学生中9名是本科院校);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