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浅谈利用社会筹资缓解高等教育财政困境
高校办学资金的筹措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办学活动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高校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资金的多少并不是高校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高校办学资金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发展,事实上,高校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经费不足中找到原因。
而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高校依赖单一的政府拨款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单一的资金来源不仅不能使高校及时地反映社会其它各方面对高校的要求,而且资金的短缺也不能满足高校对经费不断增长的需要,因而,高校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在积极主动地争取政府对高校办学支持的同时,更需要主动地向社会筹措办学资金,美国高校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是有很大启示的。
在美国,从由社会人士自发捐资兴建的被称为"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开始,美国人民捐资办大学所体现的"哈佛精神"一直发扬到现在,社会集资办大学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良传统。1890年那鲁大学创设了第一个校友基金会,于是大学设立基金会向外界筹资就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后来成立的公益性的慈善基金会如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逐渐成为大学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在美国的高校,不仅有日常性的年度筹资活动,还有为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巨额筹资运动。近年来,开展大规模筹资运动的学校越来越多,各大学特别是著名大学筹集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在美国,人们不仅有捐资兴学的传统,而且政策上的优惠也是对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同时,法律也鼓励人们对教育事业或其它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或成立各种非营利的基金会,规定对这部分资金实行减免税政策,因而,筹集资金不仅成为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对捐助人而言,捐助有时还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财方式。有时政府还采取对学校的筹款按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的政策,这不仅分担了政府的义务,而且通常对于捐资者和大学筹集活动有一种很大的激励作用。
我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也正悄悄从单一的国家拨款向多元社会筹资发展。据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每年得到的社会捐款已接近或超逾亿元。从高校筹资的角度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仅表现在高校筹措资金数量的差距上,更主要表现在人们筹资的观念和筹资制度的保障上。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捐赠筹措方法单一、被动,管理缺乏配套法律法规和专业人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妨碍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我们虽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优惠政策与法律保障,但借鉴国外许多高校筹措资金的做法,高校在筹资活动中应该做好:
一.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配套政策的持续支持
在我国,自90年代后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呈下降趋势的同时,高教学费、有偿服务和社会捐资的比例在逐年扩大,虽然后者所占比数甚小,却显示出与国际高等教育相同的发展趋势,而从管理上,中国大学的捐赠金管理运作模式多样,市场型、行政管理型、行业依靠型,各有优势,却也都存在隐忧,尤其是缺乏国家配套政策法规的持续支持和专业队伍建设,已经影响了教育经费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