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志愿
容闳( 1828 年 ———1912 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字达萌,号纯甫,为我国清代著名的教育活动家,留学教育的先驱。
容闳自七岁时就学于格资拉夫夫人所办的学校,后该校停办,他在家自学,于 1841 年进澳门马礼逊学校,后随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 1847 年随该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赴美留学,入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 1850 年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 1854 年毕业,不久被授予法律博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曾接连两次获得论文首奖。容闳是我国近代最早留美的大学毕业生。
容闳在美留学的 7 年,目睹美国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回想起祖国在清朝统治下 “ 腐败情形,时触予怀,适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 ” 。经过思想斗争之后,他决心回国,报效祖国, “ 予意以为予之身,既受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列,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列。 ” 就这样,容闳怀抱着教育救国的宏愿回国了。
力主改革中国现状
1854 年 3 月,容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他先是任美国驻广州代理公使派克的秘书,后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翻译处、上海宝顺洋行任职。 1860 年曾到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今南京)访问,会见了干王洪仁,向他提出七项建议:一、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一良好军队;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三、建立海军学校;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五、建立银行制度,及厘订度量衡标准;六、颁定各级学校制度,以耶稣圣经列为主课;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容闳满以为新的革命政府能接受他的建议,然而在天京待了一个月,他既看到革命的正义性、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 予意当时即无洪秀全,中国亦必不能免于革命 ” ;又看到农民革命内部的种种予盾,认识到太平天国内部是一些草莽英雄,不足以成大事,他给洪仁提出的上述七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议也难以实施。他本想借此南京之行,推行其 “ 素所主张之教育计划,与夫改良政治之赞助,二者有所借手,可以为中国福也。不图此行结果,毫无所得 …… 太平军之行为,殆无有造新中国之能力,可断言也。 ” 于是容闳只好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天京,转而寻找其他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来推行他的改良中国的计划。
不久,容闳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有实力的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1863 年入曾国藩幕,并受曾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去美国选购机器, 1865 年将机器顺利地运回了国内,又向曾建议在制造局内附设兵工学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在曾支持下,这座学校终于办起来,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
创办出洋局,推行留学教育
容闳的最大愿望还是办教育。早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他就萌发了选派本国学生出洋的念头,试图引进 “ 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 , “ 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中国 ” 。 1868 年他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条陈数事,其中包括选派颖秀青少年赴美留学。 1870 年再次向曾国藩提出四项条陈:
第一,为购备轮船从长江各省运输漕米到北京,以代漕运之办法。以前,漕米都是由民船从上海和镇江取道运河载到天津,然后再转运北京。途中因气候、盗窃和漕米之发霉,每每损失浩大,容闳建议购买轮船从海上运输漕米可省时省费。第二,容闳主张选派学生 120 名到外国去留学 15 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他所拟的办法是先派 30 名出去,如成绩优良,即可引以为例,按期选派。留学生出洋应有中国教员一名随同前去,以便学生不致荒废本国文字,并另派监督两名以资照料。留学生之经费和出洋局之经常费用则可出之上海道库。第三,政府应致力于开采各省矿产,并建筑铁路以供运输矿产之用。第四,主张中国应严行禁止任何教会对其教徒施行治理权。
容闳所提四条,重点在第二条,而其余三条则都不过是作陪衬,因为那时的官样文章照例是如此格式的。这四条经过曾国藩、刘坤一、丁日昌会衔出奏,请旨批准施行, 1870 年曾国藩奉上谕准将四项条陈全部实行。
容闳受清政府委派任出洋局总办,并派陈兰彬帮同办理,局内设有中文教授两名和翻译一名,该局主要负责派遣留美学生事务。
1871 年,一所能容学生 100 名之学校 ——— 留美学生预备学校在上海成立。学生须经考试入学,各学生之学费、食宿和零用完全由政府供给。 1872 年开始招收幼童,考试及格随即由陈兰彬率领前赴美国,陪同前去的有中文教员及翻译人员。容闳先期去美,接洽学生到美国家庭去寄宿和入学等事,并先在美国麻省斯伯林斐设办事处,后在康耐狄格州哈德福市设立永久性办事处。容闳为派遣留学生整日操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结果,他带领的第一批留美学生,开创了我国官费留学的先河,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容闳前后组织留学幼童四批,每批 30 名,共 120 名。但好景不长, 1881 年清政府接受保守派歪论,声称幼童都已美国化,都已忘却了祖国,这种人如容其毕业,则将来不但不能为祖国出力,而且有害于国家,于是下令停办,并令在美的全体学生回国。容闳上书总理衙门,反对清廷召回全部留学幼童,未准,留学教育计划遂中途夭折。
同情维新,支持革命
容闳在认清了洋务派的真面目之后,走上了和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等共同谋求变法维新的道路。他于是积极参加了维新派的活动。 “ 予之寓所,一时几变为维新党领袖之会议场。 ” 戊戌变法失败后,容闳出逃北京,潜至上海继续组织改良活动,组织成立了 “ 张园会议 ” (即所谓中国议会),并被选为会长。
“ 中国议会 ” 失败后,容闳在亡命日本的船上巧遇孙中山,两人纵论天下大事,相见恨晚。容闳在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之后,终于认识到,只有首先推翻清王朝,中国才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容闳思想上转向革命派的开始,之后,他不仅同情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而且还积极支持和宣传革命,发动武装起义。
1911 年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共和政体。客居美国的容闳已经 83 岁了,他感到欢欣鼓舞,并给许多海内外友人写信,表达他热爱祖国,拥护共和,渴望重返祖国的强烈愿望。
书遗后世
1912 年 4 月 21 日,容闳,这位为祖国富强而奔波一生的爱国者在美国溘然长逝。他的一生经历和为中国留学教育呕心沥血的艰辛历程,记载在他的重要著作《西学东渐记》中。
在《西学东渐记》中,容闳表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应该为国家振兴服务。容闳在美期间,比较中美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反差,痛感中国文化的落后,鼓吹教育救国, “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 ,西方学术输入中国主要是通过教育, “ 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 ” ,就可把古老封建帝国变为少年的中国。二,教育在传授知识、培育人材中有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 “ 造就一品格高尚之人才,使其将来得有实力,以为他日领袖耳 ” 。三,教育要学习西方,教育内容要以西学为主。他认为西方民主,中国专制,要想真正振兴教育,强盛国家,就必须走学习西方之路。
容闳的《西学东渐记》是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和近代留学教育的重要史料。
鉴于容闳对中国留学教育和中美交流的贡献,他的肖像于 2000 年 5 月 5 日进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的名人堂,和毕业于该校的政界名人布什、克林顿等一起接受学生的瞻仰。
《大教育时代》 2000 年 9 月 1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