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思想精粹  
领导厦大 特色办学
领导厦大  特色办学
 
——谈王亚南德教育思想

    王亚南(1901年~1969年),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名直淮,号渔邨,湖北黄冈人。1926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任成城中学教导主任。1927年赴长沙参加北伐军,任军官教导团政治教官。1928年开始,与郭大力合译《资本论》等外国经济名著,赴日本潜心翻译、研究。“九一八”事变后,愤而返国,在上海译述,并任教干暨南大学。1933年参与十九路军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教育部长兼《人民日报》社长。翌年事败出亡香港,旋赴德国继续译述。抗战胜利后,应聘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王亚南在主持厦大的过程中,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为三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可发挥极大功能。王亚南认为现代教育是市民培养的教育,“注重三种教育:一是科学教育,一是职业教育,一是公民教育。前两者是为了达成市民社会的经济任务,最后第三者是为了达成市民社会的政治任务”。他指出,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由于人类个别的用天赋的体力去适应自然的能力减退,被迫进一步讲求团结的群力,讲求利用智力,一方面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生产,越来越需要集体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生产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相对独立于单个劳动者自身之外,成为“书本知识”,这就需要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专门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其地位也起了变化;到了近代,教育已从古化与哲学、宗教、伦理等几乎同处于上层建筑的最高层地位转移到几乎同经济学一样,与经济基础愈来愈接近,与社会经济生活和生产力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现代教育要以科学教育和民主教育为核心。从对教育与经济基础的特殊关系的动态考察出发,王亚南认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和民主教育。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其成育发展的前期阶段,它是需要自然科学,来帮助它完成其成育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增进,就意味着物理学、化学、矿物学、土壤学等等科学研究成果的扩大应用;而在社会生产力增进过程中,社会经济基础在不断改变,在已往社会经济基础上生根的各种社会意识,一定会成为那种改变过程中的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障碍,所以在各种自然科学被奖励的当时,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开其端绪的社会各科学的研究,也经启蒙运动的促进,相继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疗面……树立起了现代的科学基础。”他强调指出:现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由科学的盛衰,可以征之一个社会是前进抑或是后退,是在‘文化’抑是‘野化’,是在发达过程中抑是在衰落过程中,那却是十分确实的”。他在重视科学教育时,也重视民主教育。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民主,不单要在经济上表现出来,也要在政治上、法律上、教育上表现出来。要使一个国家现代化,必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同时建设起,他把工业化与民主化当作现代建设的两个轮子,认为单靠工业化或民主化的独轮车是行不通的。
    二、高等教育思想
    (一)发挥厦大优势,办出特色。厦门大学是陈嘉庚1921年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王亚南认为要办好厦门大学必须充分发挥其两个有利条件:(1)地理优势。他曾提出“厦大应当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与华侨,为千百万华侨服务”。厦门大学先后成立了南洋研究所、华侨函授部(现为海外函授学院)、海洋研究所,并在有关的系设立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筹备成立东南亚历史、东南亚经济等专业,使东南亚研究、海洋研究成为厦门大学的特色。(2)传统优势。解放前厦门大学师资力量以化学系和经济系最为雄厚,当时化学系先后有胶体化学专家傅鹰和物质结构专家卢嘉锡等,经济系则有王亚南、郭大力、石兆棠等全国知名经济学家。因此,每年招生报考这两个专业的人数最多,先后培育了不少人才。王亚南任校长时长期把经济学和化学作为重点学科发展。
    (二)高等教育必须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成比例地发展。王亚南认为,教育结构要主动地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使人才的培养符合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切莫重理轻文。他指出,中国“仿行市民教育,而需要科学家、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条件尚不曾造出,教育不但无法配合自己社会的需要,而且还由其造出‘多余’或‘过剩’人才”。他批评了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认为“自然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有社会科学帮同作清道的启蒙工作”。社会科学的贫困,必然带来自然科学的不振,“两种科学是相依为命、相互影响的”。他还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开展,“文化科人才的需要,必定会一同增大”,指出“切莫重理轻文,破坏高等教育合乎规律的成比例发展”。
    (三)强调高等学校要制造自由研究的学术风气。王亚南重视科学研究,而科学发展要求的是学术自由,形象的说法就是“百家争鸣”。民国时期,针对国民党的政治和思想专制,他在大学讲坛与研究论坛上大力倡导学术研究自由,并引用黑格尔的名言:“理性与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大声疾呼:“我服膺斯言,并愿在科学的研究上以斯言勖勉同人。”他鼓励中山大学一些同学发扬“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好风气、好传统;并认为自由研究是开展自己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而且,也只有肯认真自己学习的人才能体验到‘自由’的可贵”。同时,他指出要有“开明的研究态度”,他说:“任何光辉而正确的学说,只是在诸多相反学说的论难、质疑,甚至攻击中,才能使它从每一视野、每一角度,都阐发出真理的光芒来。”
      三、人才观
     王亚南的人才观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两方面。王亚南很重视培养人才的内在素质。首先,他把人才内在素质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培养结合在一起,这是王亚南的人才观中最重要一点,也是他对人才成长的根本要求。他不但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在一起,而且指导学生在“做人”和“做学问”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重视意志、信心、科学方法、制造性智力的培养,是王亚南的人才观又一突出特点。他常常以自己的治学经验教育青年如何策励意志,持之以恒,他对学生说:“学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韧性”,“由特定专业部门的基本训练到独立思想工作,再达到创造性的发挥和发现,是需要坚持的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但应当明了,这样的毅力和精神,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王亚南非常重视方法论的指导,他曾经谈到:“学问,方法论很重要。一个人学术上有所见解,跟他自学的方法很有关系。”他主张做学问要博、专、精,一以贯之。博就是要把基础打宽,在博得基础上要求专,“还要通过博来达到精”。然后做到能用一个道理去统率所学的知识,而这个道理能够解释某一领域尽可能多德问题,能用一个理论去加以融会贯通,达到运用自如。

     王亚南的一生,为厦门大学贡献了二十多年精力与心血,他关于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是统一的,内容也比较丰富,确实有许多前人未曾论及或语焉不详的,特别是其中贯穿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跟显出它的价值。对王亚南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总结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徐卫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亚南著.社会科学新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64
2.王亚南.留给中山大学经济系同学的一封公开信.每日论坛.1964(11)
3.王亚南.跟青年教师谈谈怎样治学.福建教育.1978(9)
4.王亚南.现阶段综合大学需要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新厦大.1954(4)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