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互补 文语并重
——语言学家吕叔湘教育思想探究
吕叔湘(1904年~1998年),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前国立东南大学,曾任职于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1936年赴美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其间也曾在开明书店任编辑。1950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离开教育界在中国科学院语言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吕叔湘勤奋笔耕,无时或辍,著述等身,其中《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影响深远。除此之外,他还主编过《现代汉语辞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实乃我国语言学界和教育学界一代宗师。
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使吕叔湘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中文教育和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从事教育和研究六十余年,吕叔湘不但培养了像张志公这样的大家,而且通过其文章与讲座影响了数以万计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这几十年,他和叶圣陶一起成为中文教育的领路人。作为一代宗师,吕叔湘甘为人梯。1978年,中国社科院恢复招收研究生,吕叔湘虽已年逾七旬,仍不辞辛苦,亲任授课,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对青年学人的扶持、培养,可以从张毅志的例子略知一二。
张毅志在读大学本科时写了一篇八十多页,三万余言的论文《关于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他寄给了从未睹面的吕叔湘,随后的日子他收到了批阅过的文章。“逐页在眉端、行间加了许多工整的批语,其中有的改了错字和标点、换了不准确的词儿;有的予以溯源正名,深化论点,揭示论证方法;有的删去一些废话,乃至一些不必要的节段;有的是指出前后矛盾……”。吕叔湘严谨的治学精神、朴实的态度及其对同仁后继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吕叔湘早在1944年就写了关于中学国文教学的文章《文言和白话》,1946年有《汉字改革一夕淡》。建国后,吕叔湘于1950年5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读报札记》,他首先注意到了报刊语言的误用并示例评改,影响很大。稍后的《语法修辞讲话》类例精要,是人们学习规范汉语的教科书,给语文教师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教学资料。在五六十年代的《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巨大力量》、《谈语文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等文章中。吕叔湘明确提出语文中的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语言即口语,文字即书面语;语文的教学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偏执一端均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对于他一贯重视的文言文教学,他强调加强基本训练,讲求字义、虚字、句法和断句,所著的《文言虚字》是进行虚字教学的重要参考书。1978年3月,吕叔湘的《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在文革后最先提出语文教学问题,被语文教学界誉为“一声惊雷”。
吕叔湘长期担任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顾问,他自己对教材的编写作了许多身体力行的工作。1948年他与叶圣陶、朱白清合编了《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共六册)和《开明文言读本》(共三册)。1978年,他与叶圣陶将《开明文言读本》改编重印,三册合一。1985年,吕叔湘又和张中行合编《文言读本续编》。这一系列的工作都试图解决中学生学习文言和白话产生的矛盾。对文言教学,吕叔湘既有理论主张,又有教材编写经验,从这里人手,吕叔湘对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80年代的《中学教学最法提要》,吕叔湘既是参与者,又是领导者。尤其是《中学教学语法提要》提出新论,使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空前活跃,吕叔湘更是功不可没。1981年5月,他在北京现代汉语讲座上作了长达八九千字的报告——《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他以“把”字句为例,详细说明教师应该怎样备课,怎样把握“把”字句用法的三个重要方面,并且启发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与习惯。
吕叔湘不但关心注意对中国学生的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第一个留学生语文专修班的班主任(1950年~1952年)和北京语言教学研究所的顾问(1984年以后),吕叔湘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见解亦深得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认同和尊重。
吕叔湘把对外汉语教学跟语言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强调语言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也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启发作用。他在《教学与研究》一文中,以“了”字的使用为例说“教外国人汉语就更容易遇到一些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问题……教外国人学汉语比教汉语学生的启发更大,更容易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其次,他重视把语言比较研究和语言对比教学相结合。通过对比研究找学生的难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的教学,此乃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他认为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的老师,如果懂得他们的母语或者他们的媒介语,在教授时不但可了解学生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促进老师本身对语言的比较研究。
作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著名的专家,吕叔湘还担任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和组织工作。也正是通过他的努力与推动,中国语言学会在1980年10月得以成立。成立大会上,他题为《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的长篇讲话,指出要处理好中外、虚实、动静、通专四种关系。这既包括了治学态度,又包括了研究方向、方法和人才培养,可以说是他数十年从事语文工作的总结。吕叔湘还于1983年5月捐献了多年积蓄的6万元,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以鼓励青年学生做出更大成绩,从而推动祖国语文工作的发展。
吕叔湘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言研究与语文教学二者互补、互促成为鲜明的特色。无论是语言研究还是语文教育,他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且他还具世界眼光,注意对比研究,洋为中用,从而使他所提出的或他所主张的语文教学意见受到教育界的普遍欢迎,并推动、鞭策和激励着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岳永逸)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叔湘著.吕叔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吕叔湘著.中学教学语法讲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吕叔湘著.吕叔湘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