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体贴入微
——匡亚明办学思想评析
匡亚明 (1906年— 1998年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江苏省丹阳县人。 1924年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因参加革命被开除,后入上海大学读书。 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并领导 宜井秋收起义。 1930年~ 1931年 l月间, 他的社会科学论著《社会之解剖》和短 篇小说集《血祭》由光明书店出版。 1937年到延安学习和工作。 1938年到山东解放区与刘导生一起创办《大众 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 1955午就任 吉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 1963年和 1978年两度担任南京大学党委 第一书记兼校长。 1982年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江苏省人大常务会副主席 任。曾任全国孔子研究会会长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著有《孔于 评传》。
匡亚明主掌过两所全国重点大学,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学思 想,兹介绍如下。
一、善于开拓新局面
1955 年 5月,匡亚明就任吉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吉林 大学的前身是东北人民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改易 校名,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面临着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领导经验不足,领导班子不健全; (2)院系调整后调进大批专家学 者,如何依靠他们,办学经验不足; (3)校舍、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 严重不足。他到任后,紧紧抓住主要矛盾,首先确定了校址,然后立 即抓学校的基本建设,绘制发展蓝图,制定远景规划,还亲自领导成立美化校园小组,进行校园总体规划。他的指导思想是:按办好一流大学的要求抓基建。他在任的短短八年中,吉大的建筑面积增 长了近一倍,发展很快。
1963 年,匡亚明来到南京大学,从纠正学校指挥系统不灵的弊病人手,很快转变了学校的风气,提高了工作效率。 1978年他重掌南大时,则花大力气抓职工宿舍的建设,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学 校的凝聚力由此得以加强,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可见,匡亚明是一位能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并善于开拓新局面的有魄力的学校领导人。这是一校之长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二、发挥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依靠什么人办学是学校建设的关键,匡亚明对这一点认识得很清楚。因此,他模范地执行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体贴入微,成为他们的知己。
1955 年,他在到吉大后的第一次全校人员大会上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没有校长可以,没有教授就办不成”,“标志一所大学 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在另一次会上又说:“学校教 学主要依靠教师。依靠的问题很重要,刘备依靠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我们也要真心诚意地依靠知识分子。”他针对当时不信任知识 分子的“左”的倾向,提出“不要担心大权旁落”,敢于起用一批学有 专长的学者教授担任校系领导工作。他甚至答应著名古文字学家 于省吾“不参加政治学习”的要求,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参与教学和科研。
为照顾知识分子的生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系主任宿舍安装电话;为教授配备助手;设粮食供应站,送粮到家;设特诊室, 教授副教授随到随诊;优先理发;讲师以上在食堂吃饭实行送饭制 度,等等。真可谓无微不至。
他在用人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首先,他认为“在用人 问题上.不要像剪冬青树那样一刀切,要允许冒尖”。他屡次提拔有 突出表现的年轻人,在当时震动很大,而且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他坚持了下来。其次,他注意在平时为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早在 1962年,他就在吉大通过了《关于重点培养提高教师工作
的意见》并作出相关的决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在十年左右,基本达到目前学术造诣较高的教授的水平。培养途径是: (1)解 除他们所担任的党和行政方面的职务,不能解除的必须经过党委 和校委会批准; (2)免除他们应参加的定期劳动; (3)允许他们不参加集体政治学习,可雌以自学的方式自修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 后来又提供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吉大在 1962年一 1964年确定的重 点培养对象,由学校帮助到兄弟单位访求名师。结果表明,重点培 养的效果咔分明显。
三、以竞风树校风
匡亚明十分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校风。早在吉大时他便提出应在大学里形成四种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社会主义学术空气、社会主义文明空气和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而要形成这样好的校风,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做到党风正。他特别号召全 体师生学习列宁的风格。在《学习列宁的风格》 (1962)一文中他写 道:“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我们党已处于执政党的 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很容易在 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等等。…看看列宁在日常生活中的风格,对纠正和防止这些倾向的发生和滋长,对改进 _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正确贯彻党的政策,对加速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的发展,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在具体做法上,匡亚明的特点是:首先,亲自抓校风校纪的整顿。尤其是在十年内乱之后,他花了很大的气力清除内乱造成的影 响。其次,特别重视后勤工作。他认为后勤是保障,是体现党的方针 政策最灵敏的地方。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知识分子政策的 落实程度。再次,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他要求学生认真读书,博学 多才,向他们提出四关 (红专关系、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师生关 系、劳逸关系 )、三教 (教材、教法、教师 )、二堂 (堂上、堂下 )、一调查 的口号。并且常说要让学生知道有三难:入学难、升学难、毕业难;也要让教师知道有三难:当教师难、讲课难、晋级难。最后,强调在 学生中培养拔尖人才。他曾在吉大主持通过《吉林大学学生奖励办法》,规定“学习努力,一贯刻苦钻研,成绩优异者”,可以受到奖励。
四、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
匡亚明看教育问题常常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眼光。
( 一 )他非常重视在中国建设出一流大学。无论在吉林大学还是南京大学,他都反复提这个口号。 1978年 12月和 1979年 11月,他率领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分别访问了日本和美国,与两国的很多名校建立了科技交流关系,既学习了别人的经验,又扩大了我国学校的影响 。回国后,他促成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设有两国的语言、文学、历史、经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学和国际关系等课程。规模不可谓不大,影响不可谓不深渊。
( 二 )主张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重点大学。 1983年,匡亚明与其他三位老校长在全国高等教育座谈会上联名建议国家重点建设一批 重点大学。他们提议从全国的高校中选出几十所基础较好、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较高,既能培养质量较高的本科生,也能培养合格的硕士、博卜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他们认为这符台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因素的理论,也符合国务院关于像抓重点经济项目一样抓教育建设的指示精神,还有助于实现独立自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 三 )重视大学中的语文教育。这主要针对十年动乱后许多大 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现实。匡亚明说:“试问, 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 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呢 ?语文教学的光荣任务,首先就是要使大学生能普遍掌握这一打开科学领域大门的基本武器。”为此.他 于 1978年在南大首开《大学语文》课,后来还担任了全国大学语文 教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匡亚明从事高教工作三十余年,把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办得有 声有色,成为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在此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治校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办学校,尤其是办综合性大学,必须要具备战略眼光,把高等教育同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二是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问题,知识分子的问题,从各个方面为之创造条件, 使之能安心工作。这对于我们 以后治理高校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 刘泽云 )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教育家评传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教育家评传 (第3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3. 冯致光编.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 匡亚明著.求索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