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 稳步发展
——林枫教育管理思想概述
林枫(1906年~1977年),原名郑永孝,曾用名郑柏樵、郑凌风,黑龙江望奎人。1924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北平工业大学就读,任该校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别平抗日救国联系会党团书记、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河北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一二·九”运动后,组织北平学生南下宣传,建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后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七七”事变后,历任中共山西省工委书记、北方局组织部长等职。创办晋西党校,兼任校长,又主持创办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用以培训干部。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抗战性利后,率干部团赴东北,历任中共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1948年,兼任东北科学院院长。1949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主任。1956年3月兼任全国扫盲协会副会长。1958年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组组员。1960年兼任业余教育委员会主任。1961年主持制订《高教六十条》,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兼党委书记。1962年建议创设北京函授学院,该院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独立的综合性函授大学。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革”中受迫害。1977年9月29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2岁。
林枫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教育领域的领导人之一,其教育思想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特别是随着工作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他都能及时地实事求是地提出针对性的教育领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很好地运用到具体教育事业的管理过程中。
一、重视人才培训,改造东北教育
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如创办晋西党校,兼任校长;主持创办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用以培训干部;1948年7月6日,创设东北科学院,兼任院长;1962年建议创设北京函授学院,该院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独立的综合性函授大学。由此可见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的重视和其多种形式办学的思想。
林枫在1946年1月15日发表的谈话中,提出了改造东北教育的基本政策:“废除法西斯的奴化教育,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实行免费的普及教育;反对学校当局对学生的专制,实行学生自治;提高教职员的质量与待遇,优待科学家、教育家及文化工作者”。关于东北教育的建设,他在1947年8月8口东北行政会议上要求尽量办好中学。1949年在东北第四次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要加强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培养各种干部。关于高中教育问题,他提出建立正常的学校制度,认为“提高教育的中心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文化上提高教员”。学习苏联经验,办好重点学校以起到示范作用等。另外,他还谈到教育的领导管理队伍既要钻研思想,也要钻研业务。
二、适应国家建设,发展在职教育
1954年,林枫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主任,协助总理掌管教育有关事务。次年5月主持召开“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并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内各项文化教育工作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重点地稳步发展,同时贯彻在地区上合理部署和对公私文教事业统筹安排的方针,使文教事业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服务”;还提出“高等学校在近期内,在发展速度上要放慢一些,而以改进教学,提高与保证质量为中心。……高等工业学校有必要逐步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认为“用函授或举办夜大学等办法吸收工矿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进行在职学习”;“在普通教育方面,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1958年在天津国棉一厂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试验刘少奇提出的“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提出“结合生产,统一安排,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工农教育办学原则。1958年10月,他在天津市召开的职工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要在一切有条件的单位广泛设立学校”;“职工教育的水平和形式,可以‘三等九级,多种多样’,不要怕多,不要怕乱”;要业余学习和半工半读并举,教学上要来一个大革命,其指导思想应是“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生产需要和成人特点,使政治、技术、文化相结合,使当前需要和准备提高相结合”。在1959年3月召开的全国工矿企业职工教育会议上,他认为“工矿企业职工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担负起在职工中逐步普及各级教育,为生产建设培养大量干部的任务”。“根据工矿企业和职工的特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应强调‘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等原则,中心是教育结合生产,为生产服务”。“今后发展职工教育,应该继续以业余教育为主要形式。实行分级办学,厂矿办与车间办并举。要保证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好师资问题,并加强领导”。
三、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1961年林枫主持制订《高教六十条》,指出当时高校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要着重解决:(1)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的时间,应该安排得当,以利教学。(2)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4)做好总务工作,保证教学和生活的物质条件。(5)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努力肃清左倾思想对高教工作的负面影响。1961年10月他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高等师范学校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要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水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修养方面,要求应更高一些,严格一些;在文化科学知识方面,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综合大学同科的水平;高等师范学校‘面向中学’这个特点不能取消”。
林枫是新中国教育领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着力于办学校,培养革命和建设急需的人才和干部;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重调查研究,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教育的逐步改造和建设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注意掌握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根据客观规律和具体历史条件提出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政策,有效地指导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他强调教学为主,强调从提高教师水平来提高教学质量,强调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来办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学校,以质量为重点,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等等。这不仅知道了当时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以后的教育管理领导工作以较大的启示。
孙富强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大系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北教育出版社,1994
2、金铁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东北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