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思想精粹  
西法设校 以启民智
西法设校  以启民智

——黄遵宪教育思想述评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晚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人。1876年应顺天乡试中举,捐纳得道员。次年充任中国驻日使馆参赞,期间写成了《日本国志》(40卷)等书。此后历任中国驻美旧金山总领事、中国驻英公使二等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回国出任江宁洋务局总办。次年,结识康有为,赞同维新变法主张。1896年参加强学会,后又在上海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初,调署湖南长宝盐法道,代理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支持创设南学会,倡办时务学堂和南学堂,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发起筹创湖南不缠足总会,任董事。“戊戌政变”后,因参与维新变法被扣于上海洋务局,后赋闲回乡,以诗寄怀。1903年创嘉应兴学会议所,任所长。1904年,创设嘉应县东山师范学堂。次年又于嘉应中学内附设“师范班”及“师范传习所”。此外,他还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创设嘉应犹兴会。1905年病逝。著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入境庐诗草》。
    黄遵宪,近代文坛“诗界革命”的先驱者,最早喊出“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索”的口号。后人称他为伟大的诗人。然而,纵观黄遵宪一生,他应该“首先是一个维新运动家,一个启蒙主义者,一个爱国的政治人物,然后才是一位诗人”。他本人曾有诗云:“穷途竟何世,余事作诗人。”粱启超也曾评说过,黄遵宪一生“不屑以诗人自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一位维新运动家,他在教育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到的见解,对近代中国教育变革起着积极的作用。
    黄遵宪早年生活在浓厚的封建传统道德意识中,崇尚儒学。1877年,他出使日本后,特别是1882年从日本到美国后,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变法”、“民权”的思想,他首倡民治之说,指出“自吾随使东西,略窥各国政学之要,以为国之文野以民之智愚为程度。……苟欲保民生,厚民气,非地方自治,民何由而强?”这种民权思想使他感到须“设立学校用西法以启民智”。
    黄遵宪和当时其他改良派思想家一样,十分重视教育作用,主张教育是维新变法之本;他把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作为挽救民族、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唤醒国民兴办学校意识,他曾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中援引实例说明教育的重大功能。他指出:日俄之战,弱小的日本战胜强大的沙皇俄国,其“强国之策,莫善于兴学,成效如此”。
 一、黄遵宪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作用
   1904年,他亲自在自家祖屋“荣禄第”创办学前教育设施,招收幼儿入学,手撰儿歌教唱。梁启超曾专录这些歌谣,称其为“此中国文学复兴之先河也”。
 二、黄连宪主张废科举、兴学较
   他说:“吾以为学校务求其有成,科举务责以所难,此不能并行之事。”他尤其重视和热心兴办基础教育。他认定“普及教育”乃“救中国之不二法门”。他指出:“吾以为所重在蒙学校、小学校、中学校,而彼辈弃而不讲,反重大学校。”他极力主张普及小学教育,说:“鄙人环游海外,历十数年,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而以小学为重,名之日普及教育,谓无地无学,无人不学也;又名之日义务教育,谓乡之士大夫,族之尊长,各有教子弟之职,各负兴学之责也;又名之日强迫教育,谓子弟既至学年,而不就学受教,施罚于其父兄也。”又说:“普及小学校,系专为大局计,专为将来计。”黄遵宪是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有识之士,他对普及教育作如此通俗而详尽的解释,对普及教育的意义作如此深刻的认识,在近代教育史上是少有的。
   他还针对小学教育中的“素质结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必须德育、智育、体育一齐抓。他还提出要开设图画、唱歌、工艺等课程,即进行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他尤其重视体操课,强调“务使儿童健全无病,俾易于发荣滋长”。
 三、黄遵宪认为普及教育必先首重师范
   他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他把师范生、教科书、地方场所和资金款项作为“兴办学务”四个重要条件。他指出:“非有教科书,非有师范学堂为之先,则学校不能兴。”他在《日本国志》中记述日本“有师范学校,则所以培养成教员,明其广益者也”。黄遵宪于1904年在梅县地区创办第一间师范学校——东山师范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民办师范学堂之一。
 四、黄遵宪还重视成人教育(社会教育) 
   早在他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时,就在课吏馆里任总理,亲手草定课吏馆章程,分设学校、农工、工程、刑名、缉捕、文涉六课,“统全省官吏而课之”,实开中国近代史官员“再教育”之先河。除此之外,黄遵宪还对成人教育提出过可贵的见解。他指出:“惟有心向学之土,现在年既长成者,无地向学,非特向隅。亦深惜其玩时而弃日,鄙人当拟设一学堂,名日补习学堂,兼综合各科而择行之;又拟设一讲习会,略仿专门学校,俾分科肆业,以期速成。”不久,黄遵宪又创立“嘉应犹兴会”,亲订章程,规定成人业余教育“以新学求切用,以专门定趋向,以分科求速效,以自治为精神之宗旨,集合成年人中的有志者按政治、修身、卫生、历史、算术、格致各科进行学习”。黄遵宪对成人教育的灼见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实属罕见,对成人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黄遵宪是近代最早介绍明治维新、主张学习日本经验的人物,他的《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第一次把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学习西方的情况和经验教训介绍到中国。这些内容,特别在甲午战败之后,普遍受到国人的重视。袁昶曾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点让大家看了,其价值可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中国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万万两)。”在这两本书里,黄遵宪具体地介绍了西学制度,详尽地介绍了日本新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日本的士官学校和军士学校的情况。
   黄盛宪还在《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中详尽比较了中西教育情况,归纳了西方教育具有的六大优点:(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儿童爱学;(2)学以致用;(3)学生既学历史,也通地理、时务;(4)有一定课表;(5)有教无类;(6)全面造就人才。他还对当时的传统教育作过深刻的反思。他曾尖锐地指出,官立和私立学校量多质低的原因在于“坐而不知教育之理、教育法”。他甚至还对不少维新派所创办的学校作过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从兴学根本、教学内容、办学重点、考试制度等六个方面指出其存在的严重问题。“所设施所经营,与吾意见相左”。
  黄遵宪在躬身践行教育改革中,提了他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容纳新学。他主张更新教学内容,广采西学,十分重视理科教学,尤以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为重。
 (二)详今略古。对于历史,他反对崇古尊圣。在《日本国志》中,他首次提出“厚今薄古”的方法,编写“历史科”,主张“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对于世界和外事“尤加详备,期运用也”。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爱国教育,他要求重视本国历史科的教学。
 (三)推崇实验。他针砭虚诞的讲学之风,倡扬西方的实验实证学说,认为“实验多则虚论自少”。
 (四)变革文字和文体。他指出:“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他认为教育普及从简化工具人手,故须“造新字”;而八股等死板文体不能为天下之用,故须“变文体”。
 (五)教学方法须生动活泼。他主张依据心理学原理确立教学方法。他曾热心介绍过西方各国盛行的教学方法,并指出这些教学方法皆“由心理学考求而得,学者试验而来”。他还强调指出,心理学中的“知觉不在心而在脑”。这种早在本世纪初,就认定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心理学建立,公开阐明和宣讲“知觉不在心在脑”的唯物主义科学命题的意识,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六)他倡导谈话法以促进师生交流,启发诱导学生。他主张主施“自学辅导法”,以此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黄遵宪不只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系统而全面地界定了普及教育的内涵,较早地提倡并实际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涉及的范围很广。他晚年所作的《敬告同乡诸君子》一文是其部分教育思想的集萃,不失为近代教育史上一篇光彩耀目的教育学文献。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和其他改良派思想家一样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腐朽的社会现状,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李永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叔河著.日本杂事诗广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2.黄遵宪著.人境庐诗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黄遵宪著.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黄遵宪著.日本国志
6.黄遵宪著.致梁启超书.1904.7
7.黄遵宪著.致梁启超书1902 .5
8.黄遵宪著.敬告同乡诸君子.明清诗文研究丛刊(第l辑).1982(3)
9.陈三立著.先府君行状
10.梅水诗传序.1901
11.中国教育大系缠纂委员会编.中国教育大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4
12.何国华著.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华南师院学报.1982(3)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