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构简介 | 领导关怀 | 公益事业 | 新闻中心 | 公益社团 |  教育基金 | 合作发展 中文 ENGLISH
 
最新公告
 
最新图片
  思想精粹  
经世致用 育人兴邦
经世致用   育人兴邦
——谈教育实业家盛宣怀的教育思想
   盛宣怀(1844年~1916年),字杏菘,考次沂、补楼、止叟、愚斋,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实业家。
   盛宣怀受父亲经世致用思想的影想,在为学和治事上重视“实用”,以匡时济世自期。同治五年(1866年)应童试,补县学生。后屡试不中,于是绝意科举。1870年,经杨宗濂推荐,充任李鸿章的幕僚。1873年,为李鸿章筹办轮船招商局,并任督办,始营实业。先后任天津电报局总办,天津海关道,山东登州、莱州、青州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上海华盛纺织总局督办等职。后官至皇族内阁邮传部尚书。1895年撰《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妻请设立天津中西学堂(夸天津大学前身),认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1896年11月,奏陈自强大计,建议在北京、上海各设“达成馆”一所,专课法律、公法、政治、通商之学,以为“相需方殷,缓不济急”之用,同时提出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的设想,并于次年正式开学。著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等。
 
   盛宣怀的人才观和办学实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人才培养
  盛宣怀育人兴业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他的洋务经营活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及其经营规模的扩大,盛宣怀愈来愈深刻地体验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他的人才培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培养新式人才置于首要的地位。盛宣怀认为,新企业新事业需要新式科学技术人才和新式管理人才,没有与这些新事业相适应的新人才,将一事无成。这一观点在他的办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盛宣怀在湖北煤铁开采时,就认识到“开矿不难在筹资本,而难在得洋师”,“矿物既属兴利之大端,而得人尤为办事之先务”。在创办纺织业时,曾致书驻外使节张荫桓:“织局不难于集资,难于得人”,说明他对人才的渴求。
   (二)人才培养宜早不宜迟。因为人才育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他说:“人笑我收效不能速,十年树人,视十年若远,若不树之,并无此十年矣!”他在奏请设立天津中西学堂时说:“况树人如树木,学堂迟设一年,则人才迟起一年。”
   (三)用人注重真才实学。不论是华人还是洋人,滥竽充数的人他是不会用的。他原聘请的马利师以“不谙地学、化学”,以致于在湖北勘探矿藏中失误而一事无成,给予辞退,而另聘了既有知识又有经验的郭师敦。对于本领不高的锡贝德,毫不犹豫地指示“不宜复用,面对德人锡乐巴则评价甚高,委以重任。
   (四)主张“任人唯贤,任贤为专”。盛宣怀认为,人才不论亲疏,惟贤才是任。他曾奏请他认为“博通今古,志气坚强”的青年粱启超助筹铁路事宜,任用“闳深邃密,体用兼赅,淹贯古今各国源流,有匡时之路,而不圃于晚近”的何嗣锟,为助筹铁路事宜和总办南洋公学等职。他认为,要人尽其才,使所用之人能充分发挥作用。“用人之道,必当用其所长,尤当久于其任。若用人之不专,或朝令暮改,皆不足尽其才”。
   (五)立足于培养自己的人才。在盛宣怀看来,人才要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人只能是暂时的、短期的。其中迫切需要的难度较太的专门人才更宜早日培养。在矿物人才的培养上,他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是派员跟随洋矿师勘矿等作业时实地学习,二是“请饬出洋学生酌分一二十人在外国专学开矿本领,二三年后即可先行回国”。这样可以通过加快培养自己的人才来维护民族权利。他说:“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他认为,可以用洋人,但必须靠培养自己的人才来维护国家权益。他曾回忆道:“必俟华人能自驾驶者,(洋人)方能俯首听命。”因此,他说:“志在设一商船学堂,更欲设一矿务学堂。”后来创办了天津中西学堂及南洋公学。
   二、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1895年秋,盛宣怀奏请设立天津中西学堂。他在《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中奏道:“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援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广开学堂书院,“仅十余年,灿然大备”。他主张:只有培养人才,才能立国兴邦;而培养人才,必先设立学堂书院。天津中西学堂设头等二等学堂各四班,每班30人。“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人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进入专门之学,不能躐等”。他认为人才“躐等”和中途他骛,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在当时是第一所系统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大学堂,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它是继其之后的南洋公学的模式,也是各省仿办的“范本”;两江总督刘坤一曾说:“闻公在津新设学堂,章程甚佳,即祈钞示全卷,以便将来仿办。”
   南洋公学除效仿天津中西学堂的做法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外,把师范、小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况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即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因此,建师范和小学乃办学之先急。先设师范院,延请华洋教习,再设一外院学堂(小学),师范生分班教之。至此,师范院、外院、中院(二等学堂)、上院(头等学堂)完整的教育体制集于南洋公学一身。优先创办师范和小学.这也是盛宣怀对教育的重要贡献。他的“循序渐进”和“不躐等”的教育思想,保证了教育的延续和完整,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推动南洋公学的发展
   南洋公学除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后来开办的特班外,还设立了译书院、商务学堂等,称之为“附属公学者”。这是盛宣怀办学思想的新发展。
   盛宣怀认为:“顾非能读西国之籍,不能周知西国之为”,而“西国语言文字,殊非一蹴可几”。因此,要每个人都去读西文原版书是不可能的,只能聘请专家译书,才能更简捷高效。所译之书多为军事、政法、理财、商务、学校等书。不少书风行一时,对政治思想和学术影响很大,对中外文化交流和我国文教事业作了很大贡献,对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盛宣怀创办商务学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他不仅以培养工商业人才为目的,而且还认为,只有商业发展了,才能富国强兵以御外寇。如果开办商业学堂,则“数年后商务人才辈出,则税务司、银行、铁路、矿物,皆不患无管算之人矣”。他上奏朝廷请设商务学堂说:“必须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商市,方能特开曹部以振起商战,足国足民。”
除此以外,盛宣怀还支持创办了不少学堂,如铁路法文速成学堂、浦洋公学东文学堂、南洋公学船政学堂、吴淞商船学堂等。他广开学堂,兴办教育,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发起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盛宣怀在创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学堂形式的训练班。如在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在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于该厂的学堂。这是我国近代企业教育的萌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盛宣怀认为,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收效皆在十年之后,“且诸生选自童幼…相需方殷,缓不济急”。为使人才迅速成长,满足社会需求,盛宣怀建议“可建达成馆,取成材之士,专学英法语言文字,专课法律、公法、政治、通商之学”。这是我国近代成人教育思想的萌芽。
  五、广集教育经费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办学经费筹措上。他在创办天津中西学堂时说:“现值国用浩繁,公款竭蹙,事虽应办,而经费难筹。职道查津海钞关,近年有收开平煤税每年约库平银一万四五千两,为从前所无之税款,似可尽数专提,以充学堂经费。”他在《请设学堂片》中奏道:“每年两馆约需银十万两,请由臣所管招商轮船、电报两局内,捐集解济,以申报效。”可见,办学经费除从税款列支外,还可由企业捐资助学。在《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中,他又说:“上海达成馆经费似可仍旧归轮、电两局集捐项下,与南洋公学通融取给。如有不敷,亦由臣设法筹捐。西国各处学堂,类由官、民、绅、商协力所成。其要在通一国之才力物力以办一国之事。”其官、民、绅、商协力办学的思想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
   六、倡导留学教育
   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的过程中,不惜重资派遣一批又一批学生出国深造,到那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中,“躬验目治,专门肆习,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虽然糜费巨资,但将来可收实用,具有长远意义。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办学方法为继起者提供了仿效的模式。虽然后来他在政治上反对民主革命运动,忠诚于清王朝,但这应归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积极办教育的精神和经世致用、育人兴邦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9 7 3 1 2 4 8 :
 上一篇:
 下一篇: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业务指导:北京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北京京师智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京ICP备09075026号)Copyright© 2004-205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