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盛衰 系于蒙养
——『近代小学教育之父』张焕纶教育思想评介
张焕纶(1843年~1905年),字经甫,号经堂,江苏上海人。早年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张焕纶出生于上海县城内梅溪弄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时随父识字读书;青年时入上海龙门书院帅从道光进士刘熙载肄业,并深得刘的赏识。他“幼读书,即有经世志”。在龙门书院习学经书之余,还对地理学、军事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藉此“为经世之率。1876年张焕纶尚在龙门书院读书时,就以其卓然超群的学业成绩被创建求志书院的苏松太道冯焌光廷请主讲舆地之学,并以冯的名义编写了一部专述历史上兵事所据地理得失的《历代方略纪要》。1878年与同里在上海创正蒙书院,任院长,租赁民房开学事教,实开中国新式小学教育之先河。同年,赴南京参加科举乡试,因临场患病作罢。从此绝意八股,专心事教。期间,兼任上海格致书院校董。办学之余广结沪上文化教育名人,结申江雅集之会。1897年协助盛宣怀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开学后,受聘为中文总教习,负责管理全校的中文教学,主持师范院的办理工作。1898年5月因病辞职,但仍主梅溪书院校务。1902年兼领上海敬业书院。《壬寅学制》颁布后,按章改梅溪书院为梅溪高等小学堂。1905年病逝。著有《历代方略纪要》、《救时刍言》、《暴萌录》、《自有乐地吟草》等。
张焕纶“素报经世之志,以吾国人才多汨没于虚浮无用之学,慨然以改良教育为己任”。1878年他与同里徐基德、沈成浩、朱树滋等人共同创设私塾,“取蒙以养正之义,名为正蒙书院”,“推本古人小学遗意,略参泰西教育之法”。这开创了中国新式小学教育之先河。办学伊始,虽然困难重重,压力巨大,但张焕纶“用志之宏,任道之毅”终使“就学者岁有所增”,“东瀛留学生亦有来此肆业者”,“院得以不废”。1884年获苏松太道邵友濂拨官银增建校园,至此正蒙书院已变为公办性质的学校。
作为“近代小学教育之父”的张焕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由他进步的改良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所决定的。他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救国”思想,认为“教者政之本,教成则政立矣”。他曾指出:“国家盛衰系于风俗、人才,而风俗、人才尤急于蒙养。”事实上,中国近代的不少早期启蒙思想家一直把教育与议会制度并列为西方的立国之本。然而,张焕纶则视教育为议会制度之本,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民主议会制度与人民智识开化之间的联系,看到启蒙教育对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这是他毕生致力于新式教育的原因所在。他还看到启蒙必须从小学开始,所以他从小学办起,而不是先办大学、中学或其他专门学校。当然,在近代史上,“教者政之本,教成则政立”的思想并非张焕纶独有,戊戌变法时的粱启超等人也有类似看法,但张焕纶提出这种观点比他们要早二十年左右。
正蒙书院,虽沿用旧式书院的名称,但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与旧式书院都是迥然不同的。
张焕纶明确规定:“不授帖括,以明义理,识时务为宗旨。”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组织管理、作息制度,均“参以西国学校之法”。课程有国文、舆地、经史、时务、格致、数学、诗歌等,后又添设外语和体育游戏课;教学方法较之于旧式书院有很大改变,采用班级授课
制;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学生的组织管理与今天学校采取的班主任管理制度基本相似。沈恩孚在《张焕纶先生传略》中记述到:“其于学生若父母之爱子女,对其饮食、衣服起居,而一一导以轨范。又如将帅之部勤其士卒,自晨动,迄晦休,各有定程。膳有师同席,宿有师同舍,班置班长,斋置斋长,督之以学长。游息时,则由学长、斋长递相监护,而统以一教员,一以养成其服从规律习惯,一以试验其管理之才也。”可见,这是一所新式的寄宿制小学。这样一套严密而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作为研究学校管理的后人,今天读来也不能不为之敬佩,有所受益。
张焕纶在这所学校里还实施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教育主张。中法之战爆发时,他让学生“受军事训练,率之夜巡城厢”。夜深人静之时,“闻履声者,皆知其为梅溪生矣”。李纯康在《上海学校溯源》中称:梅溪书院“是上海最早实行军事训练的学校.同时是上海童子军的老祖师”。
在近代教育史上,张焕纶还作了富有探索和创新意义的教育实践,那就是南洋创办师范班。此举开创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历史。
南洋公学初创时,鉴于教员缺乏,决定先办师范班,招生40名,培养一段时间,留校做教师。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师范教育。身为总教习(从当时实际主持的工作看,相当于今天的教务总长)的张焕纶,坚定地主张“一循梅溪成法而扩大之”,以坚持“明义理、识时务、体用兼备”为宗旨。他对师范生的教育很有特色,很好地贯彻了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主张。他按学业基础、性格、操守、能力等方词内容将师范生分为五层格,逐次养成。这五层格分别为:“第一层之格日,学有门径,材堪造就,质地敦实,趣绝卑陋,志慕远大,性近和
平;第二层之格日,勤学诲劳,抚字耐烦,辟就范围,通商量,先公后私;第三层之格日,善诱掖,密稽察,有条理,能操纵,能应变;第四层之格日,无畛域计较,无争无忌,无骄矜,无吝啬,无客气.无火气;第五层之格日,性厚才精,学广识通,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考试后,给以相应格层“文凭”,即“察其所合第一层格换给蓝据,第二层绿据,第三层黄据,第四层紫据,第五层红据,递进递给”;“师范生合第五层格准充教习”。张焕纶这种分层渐次全面培养的思想是很有见地的。除此之外,他还为师范生开设历史、诗歌和作文等课
程。这实际上首开了对师范生进行本国语言和文学教育的现代教学体系之先端。
在南洋公学,张焕纶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他“作《警醒歌》以勖诸生,校以外也多传诵之”,又摘录名人言行为《暴萌录》四卷以启童蒙。
张焕纶提倡同仁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启明。他在办学之余广结沪上文化教育名人,发起了“申江雅集”之会,每七一会,讨论改良教育,提倡新教育法等问题。这与现在的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等团体活动很相像。
张焕纶倾其毕生精力兴教育、办学校,启发民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进步的改良思想。他开办近代新式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活动,正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实践;他在小学教育中所进行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面的改革和在师范教育中的有益探索,对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变革有着重大的作用;他还为后世开创了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之先河。
(李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