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232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368人,硕士研究生6162人,博士研究生3216人,外国留学生1565人;此外,还有“单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78人,成人教育学生11864人。总计学生人数为36271人。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0多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声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有10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等特大、重大项目,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600余项,获得经费2.4亿元,立项数和经费数是“九五”时期项目经费总数的4倍,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也逐年增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2000年居全国高校第三,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国第二,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一。“十五”期间,学校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99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7039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2281篇,分别比“九五”增长90.5%、298.6%和95.5%。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45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等9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等58位知名学者专家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383.5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15.05万种,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六大系列、148种学术出版物,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