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牢固树立本科教学质量意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现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1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重点课程11门。在全区首次进行的普通本科专业排行评估中,汉语言文学、化学分别排名全区第二、第三。在全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被评为优秀。学校以项目促进教学改革,2004-2007年,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45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64项。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
科学研究势头强劲 学校注重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挖掘潜力,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广西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2005-2007年,获得纵向、横向科研项目509项,资助经费1562.80万元,2008年,获广西重大课题研究招标课题1项;全院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216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 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1项, 有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优秀。目前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4个,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好 1978年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广大毕业生在广西基础教育战线建功立业,也有的毕业生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展现了广西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风采。据统计,广西89个市县教育局中,有45个市县教育局的局领导有我校校友,占50.56%;广西9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有56所的校领导有我校校友,占57.73%;我校共有260多名校友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220多名校友被评为特级教师。近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继2004年在全区高校排名第一之后,连续几年均排名在全区高校前列。
学科区域优势逐步形成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和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有师范类本科专业19个,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地理科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师教育学科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以来,承担了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研究课题370多项,其中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出版、发表理论成果430多篇(部),其中有114项获奖。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65项,培训人数41875人。我校紧贴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建设相关学科,形成了资源与环境、民族民间文化、应用化学、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成为广西唯一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点的院校,竭力服务于广西经济与文化建设。199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自治区和6个市、49个县(市、区)、600多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承担了20个城镇的基准地价评估、23个县(市)的征地价格研究以及60多项有关工业、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建校以来,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相关学科优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民间故事14部;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与风情录7部,承担20多项文化研究课题,出版20多部专著,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参与起草《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将“那坡彝族跳弓节”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与黑衣壮文化抢救、保护工作,指导尼的亚合唱团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奖;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独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专栏,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平台。 |
上一篇:
下一篇: | |